郭红:积极探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形式

2022年03月16日 09:55学习时报

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。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提升,更需要精神生活层面的满足。县域在探索城乡融合共同富裕进程中,如何系统化统筹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,是新阶段公共文化发展的一个中心课题。

突出价值引领,体现时代精神。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,最持久、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,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。要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,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,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为基础性工程、战略性任务,做到常态化开展、长效化推进。注重立足地方特色,借助融媒体中心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站)、优德app家书屋、社区文化中心等宣传阵地,通过亲切、易被接受的方式适当融入地方元素,推动核心价值观深入意识形态、宣传舆论、文艺创作、文明创建等工作,使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记忆、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,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供给。

突出系统引导,凸显县域特色。文化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因素,凝聚文化力量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支点。坚持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统揽,注重从制度、资金、人才三要素,加快解决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。一是做好制度设计。从县级层面制度设计出发,统筹推动县域公共文化建设实现“四有”“四化”,即有组织机构、有活动院坝、有文艺队伍、有文艺项目,内容地气化、参与广泛化、活动常态化、形式多样化。二是用活多方资金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杠杆撬动作用,设立县级层面专项引导资金,将公共文化产品、服务项目、公益性文化活动等统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,撬动社会资本投入,激活社会参与力量。三是凸显示范引领。注重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由“缺不缺、够不够”向“好不好、精不精”推进,深化民间众筹文化院坝经验,完善县、乡镇、村社、文化院坝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实现优质文化产品供给“零公里”。

突出创新引路,强化文化支撑。文化与国家发展相连、与社会进步相伴、与优秀传统接续,创新文化发展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深厚支撑,不仅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,还需坚持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大同、美美与共等优秀价值理念相结合,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。坚持以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为导向,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产品供给,提高文化产品供给的质效与核心竞争力。一是注重创新特色文化。用活“校地合作”宣传平台,大力弘扬大雅文化、书院文化、家风文化等县域特色文化,释放其独特的历史厚度、人文温度,展现其独特的精神气质、文化标识。二是注重传承乡贤文化。推行行政村全覆盖,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,深入挖掘当地的先贤文化资源,大力宣传“最美建设者”等新时代文明乡贤,不断彰显当代文明新风和精神面貌。三是注重弘扬优德app耕文化。围绕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深化中国优德app民丰收节举办成果,推动乡村旅游、乡村美食、优德app耕文化有机结合,大力塑造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乡村意境,把文化资源的“原生矿”变为文化产业的“金名片”。

突出文化引人,彰显人文气息。文化具有引领风尚、教育人民、凝聚民心的独特功能,提高文化素养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,关键在于坚持为人民服务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,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。培育文化记忆新标识,增进群众文化素养。一是打响文化品牌。建立县、乡、村三级联动机制,以县域文化品牌为引领,在全县乡镇和村(社区)开展特色文化品牌培育行动,逐步形成“一乡镇一品牌、一村(社区)一特色”的基层文化格局,为群众搭建起“永不落幕的文化舞台”。二是办好文化会节。充分发挥节会活动的影响力,围绕“乡村春晚”、采摘节等重大节庆,梯次培育发展本土文艺队伍、文艺作品和文艺节目,打造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活动品牌,推动实现文化搭台、经济唱戏。三是激发内生动力。坚持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,鼓励文化企业、社会组织和文艺人才参与文化建设,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。

阅读量:
评论 共有0条评论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